崤之战原文及翻译,(通用2篇)

发布时间:2024-06-03 00:15:53
发布者:网友
崤之战原文及翻译,(通用2篇)(图1)

崤之战原文及翻译(篇1)



崤之战原文与翻译

原文来源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著名的崤之战,这是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因发生在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北)而得名。以下是根据古文简化的原文片段及其现代汉语翻译。

原文片段

昔晋献公娶于戎,生秦穆公夫人。晋太子申生姊也。献公卒,子夷吾立,是为惠公。惠公于重耳无礼。重耳奔狄。及惠公卒,晋国大乱,公子重耳反国,是为文公。

后四年,秦穆公使孟明视等帅师伐晋,渡河焚舟,大败晋师于崤,获其三帅以归。晋人皆喜,唯文公夫人抱子号哭曰:“嗟乎!天降此灾,夫何为兮?寡君在上,而弟夭死,孤子在下,而母弃之。俾予靖之,君臣无正,出入不共,社稷无位,余焉能久?”遂自杀。

翻译

背景介绍

从前,晋献公从戎族娶妻,生下了后来成为秦穆公夫人的女子,她也是晋国太子申生的姐姐。晋献公去世后,其子夷吾即位,即晋惠公。晋惠公对他的兄弟重耳非常无礼,导致重耳逃往狄国。等到晋惠公去世,晋国内部发生动乱,公子重耳得以回国继位,他就是晋文公。

战役起因

四年后,秦穆公派遣孟明视等人率领军队攻打晋国,他们过黄河时烧毁船只,以示决绝之心,最终在崤山大败晋军,并俘虏了晋军的三位统帅带回秦国。

战后反响

晋国上下得知战败的消息,多数人都感到欢喜,因为这标志着秦晋之间的力量对比有了变化。,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之女),却怀抱幼子痛哭不已,她哀叹道:“唉!上天为何降此灾难?我的丈夫在世时,弟弟英年早逝;如今我儿年幼,而我作为母亲也将被遗弃。我该如何平息这场祸乱?国家君臣失序,内外不和,国家的根基摇摇欲坠,我又怎能长久地活下去呢?”随后,她选择了自尽。

小结

崤之战不仅是秦晋两国军事冲突的高潮,也深刻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情感的纠葛。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个人命运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与悲凉。

崤之战原文及翻译,(通用2篇)(图2)

崤之战原文及翻译(篇2)



崤之战原文与翻译

《崤之战》出自《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之间发生的一场著名战役。这场战役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的智慧,也深刻影响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

原文摘录

(注:原文较长,此处仅摘取关键段落以保持简洁)

昔秦穆公欲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遇之,以十二牛劳师,且使人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乃归,……至于王城,合百官而朝,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翻译

引子

昔日,秦穆公图谋袭击郑国,军队穿越周地向东进发。途中,郑国商人弦高偶遇秦军,便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并派人急报郑国。郑穆公接到消息后,派人查看秦军驻扎的客馆,发现他们已整装待发,武器磨砺,战马喂饱。

郑国应对

于是,郑穆公派皇武子前去辞行,委婉地说:“诸位在我们这里逗留已久,我们的食物和牲畜都已消耗殆尽。既然你们即将启程,郑国有原圃,就像秦国的具囿一样富饶,你们可以在那里狩猎,既可放松,又不会给我国带来负担,如何?”此言一出,秦军中的杞子逃往齐国,逢孙和杨孙则逃往宋国。秦军将领孟明视见状,只好率领余部返回。

晋国介入与结局

当秦军经过崤山时,晋国军队趁机伏击,大败秦军。孟明视等将领被俘,后被释放回国。回到秦国,秦穆公穿上丧服,在朝廷上集合百官,自责道:“是我违背了蹇叔的忠告,才让你们遭受这样的耻辱,这是我的过错。”他没有惩罚孟明视,而是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们有何罪责?我不能因为一次过失就掩盖你们的功绩。”

崤之战不仅展示了春秋时期的军事冲突,更反映了诸侯间微妙的政治博弈和领袖的自我反省。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在面对失败时的担当与智慧,以及对人才的珍惜与宽容。



崤之战原文及翻译,(通用2篇)(图3)

——————————————小炎智能写作工具可以帮您快速高效的创作原创优质内容,提高网站收录量和各大自媒体原创并获得推荐量,点击右上角即可注册使用

小炎智能写作

相关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