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注释及原文,(通用2篇)

发布时间:2024-06-03 01:36:15
发布者:网友
己亥杂诗注释及原文,(通用2篇)(图1)

己亥杂诗注释及原文(篇1)



己亥杂诗注释及原文解析

原文呈现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共计315首,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己亥年。这里选取其中一首广为流传的进行解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突出,主张“经世致用”,倡导文学改革。

历史时期:此诗创作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龚自珍对此深感忧虑,诗中寄寓了他复杂的情感与对国家未来的思考。

诗句解析

第一句:“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离愁:形容离别的愁绪如江水般浩渺无边,表达了诗人离开京城时心中无限的愁绪与不舍。

白日斜:既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也隐喻着清王朝国势日衰,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诗人挥动马鞭,准备向东远行,这里的“吟鞭”象征着诗人的志向和决心。

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即将踏上远离京城的旅程,预示着前路茫茫,未知而遥远,也暗含了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第三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落红:指凋零的花瓣,常被用来比喻为失去官职或年华老去。

不是无情物:诗人在这里赋予落红以情感,指出它们并非没有情感,而是承载着深情厚意。

第四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化作春泥:落花虽落,却能滋养土地,转化为春天的泥土,为来年的花开提供养分。

更护花:表达了诗人虽然离开官场,但仍然心系国家,希望自己的牺牲和贡献能像落花化泥一样,为国家的未来培育出新的希望。

《己亥杂诗》不仅是龚自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切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过往的不舍、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操。龚自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己亥杂诗注释及原文,(通用2篇)(图2)

己亥杂诗注释及原文(篇2)



己亥杂诗注释及原文解析

原文呈现

《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所作的一组大型组诗,共计315首,创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年,即1839年)。这里以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第125首为例进行注释分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歌背景

龚自珍生活在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他主张改革图强,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己亥杂诗》是他辞官南归途中所作,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心境与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诗句注释

第一句: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形容情绪如江水般汹涌,这里指的是龚自珍离开京城时心中的无限愁绪。

离愁:离别的忧愁。

白日斜:夕阳西下,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暗示着作者政治生涯的告一段落。

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诗人挥动的马鞭,代指诗人自己。

东指:龚自珍离开北京,向东南方向行进,指向他的故乡杭州。

天涯:极远的地方,此处既指地理上的远方,也隐喻仕途的终结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第三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落红:落花,常用来比喻失去官职或年华老去。

不是无情物:表达落花虽落,却并非没有情感,暗喻自己虽然离开官场,但心系国家社稷。

第四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泥:春天的泥土,滋养万物生长。

更护花:落花化为春泥,继续滋养花朵,比喻自己虽然退隐,但仍将以另一种方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

与解析

《己亥杂诗》第125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龚自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追求。即便在个人遭遇挫折,离开权力中心之时,他依然展现出超越个人得失的宽广胸襟,表达了愿为国家、为民族的未来贡献余热的坚定决心。这首诗不仅是对自己人生转折的抒怀,也是对后世的一种激励,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失希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己亥杂诗注释及原文,(通用2篇)(图3)

——————————————小炎智能写作工具可以帮您快速高效的创作原创优质内容,提高网站收录量和各大自媒体原创并获得推荐量,点击右上角即可注册使用

小炎智能写作

相关新闻推荐